每一个小程序,都需要回答一个问题:“你是在玩儿微信里的公域流量还是私域流量?”
如何判断公域还是私域?
这里提供一个判断标准——根据用户的使用场景。
如果用户的使用场景是“吃喝玩乐上班上课”,那就是在玩儿公域流量;
如果用户的使用场景是“公众号 朋友圈 聊天”,那就是玩儿私域流量。
小程序的流量升级,是因为出现了私域流量。私域流量的作用是什么呢?引起的后果是什么呢?
淘宝店主想多卖货,过去怎么办?需要买直通车,需要冲击金钻,需要提高淘宝搜索排名。这面向的是“公域流量”。
现在怎么办?搞粉丝群,搞社群,把“公域流量”拉出一部分到自己的“私域流量”。
为什么要搞私域流量?在选择爆炸的情况下,用户的每次选择都是站在一个茫茫的大海上。海上满满的都是船。用户会看到离他近的船,或者体量大的船。
小船的被看到的机会,很少。
私域流量的存在带来了什么?天崩地裂,大海被拆分成很多“浅水湖”。
我是一艘小小船,用户在“大海”上看不到我,我就开进他身边的“浅水湖”。
每日优鲜,玩儿的是公域流量。干死了无数生鲜电商,成为了用户在海上可以看的到的大船。
而社区团购生鲜,玩儿的是私域流量,通过一个个宝妈建立的微信群,拼团买生鲜。
公域流量是中心化的,这种模式下火的是“规模经济”。赢家因为规模增大带来了经济效益的提高。规模增大后,成本分摊得更低,获客成本更低。
所谓赢家通吃。
私域流量去中心化的,这一次,“规模效应”失效了。
正所谓 场下格斗没套路,乱拳打死老师傅。
微信中的“关系”形成了天然的壁垒。导致了去中心化。
大海,因为这些关系的存在,变成了“浅水湖”。
Fogg模型阐述了如何让行为发生。Fogg模型认为一次行为的发生需要具备三个要素,缺一不可。这三个要素是: 动机,成本,触发点。
举一个例子,一家饭馆想吸引用户走进来吃饭。这个行为的发生需要如下条件:
动机:顾客想吃饭;
成本:顾客兜里有50块钱,这家饭馆人均消费30元。顾客有“支付的能力”;
触发点:顾客走到饭馆旁边,看到饭馆“吸引人的招牌”。
要完成这次行为,三个要素缺一不可。
公域流量和私域流量的区别在于,这三个要素出现的顺序不同。公域流量是“动机”驱动行为,私域流量是“触发点”驱动行为。
公域流量下,用户首先有了一个“动机”,然后打开了一个软件。
用户想听歌,于是打开某易云音乐APP。用户记得它的位置在手机第2屏的第3排,然后轻松的找到,然后点开。
私域流量下,用户通过“群”“聊天”“公众号”的触发点,获得了一个动机。
好友发给我一个“毛衣”拼团链接,看着还挺实惠的。天气真的变冷了,我也需要一件。
两者行为的驱动点完全不同。
如果你是玩公域流量,你需要降低“主动触发”下的用户摩擦。在用户有一个动机的时候,帮助她迅速完成行为。做到用户所想即所得,让用户快速找到你的软件。用户心理想要的是,don't make think,don't make wait。
如果你是玩私域流量,你需要降低“被动触发”下对用户的打扰。
Emmm,这,真的有点复杂哦!会在第3节中重点讲哦!
提到“流量池”,最容易想到什么?
没错,用户分层。
公域流量,流量池的结构是上图这种“鸡尾酒”型。
用户是分层的,稳定的。忠实用户 、老用户、新用户各占有稳定的比例。做好这杯鸡尾酒,需要调好用户分配比例。讲的是“精细化运营”。
私域流量,流量池的结构是“沙漏”型。
用户是动态的,流动的。小程序中,留存率20%是一个坎儿。而一个普通app,留存率动辄40%,50%。可见微信中的私域流量留存之低。
私域流量做不了鸡尾酒,因为“底是漏的”。
APP,强调的是转化率,强调的是一节节,分子小于分母的比例。
转化率永远是小于1的,如果做到0.9,已经可以封神了。
小程序中,强调的是分享,强调的是一层层,分子大于分母的裂变K值。
K值大于1才算及格。
1.1的100次方=13780 ,但是0.9的100次方=0.000027
分享带来了流量的复利,解决了留存的问题。分享,是整个私域流量池模型成立的根基。
小结:
私域流量的作用是什么呢?引起的后果是什么呢?
NO.1 “赢家通吃”模式失效
NO.2 用户行为的“驱动力”不再是“需求”
NO.3 公域流量池的结构是“鸡尾酒”型。私域流量池的结构是“沙漏”型。
以上就是小编为你带来的相关内容,更多精彩尽在快吧小程序,敬请期待!
上一篇: 小程序流量升级的原因
下一篇: 小程序礼物经济的启示
精彩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