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信推出的订阅号和服务号,其目的是让订阅号为用户提供内容,让服务号为用户提供各种服务,从而让微信逐渐成为一个生态圈,用户无须离开微信,即可完成社交、阅读、获取生活服务等。
的确,订阅号中也出现了很多像“一条”、“咪蒙”、“同道大叔”、“小道消息”这样的让媒体眼红的订阅号大户,很多做得好的订阅号也受到了一些风险投资(Venture Capital,VC)的关注。服务号中虽然也出现了在体验层面做得优秀的服务号,例如,“助理来也”、“朝夕日历”、“我的印象笔记”等,但很少有VC投资服务号,真正做起来的服务号也少之又少。
如今,用户使用服务号的功能很简单,用户的使用场景以接收通知为主,以替代短信的推送服务,还有就是查询信用卡额度等低频服务,而服务号的其他功能则很少被用到。因此,服务号没有完成微信让它为用户提供服务的期待。
张小龙曾在2016年1月11日的“微信公开课”上说:“我们的本意并不是要做成一个只是传播内容的平台,我们一直说要做一个提供服务的平台,所以后面我们甚至专门拆分出一个服务号出来,但是服务号还是没有达到我们的要求,说服务号可以在里面提供服务为主,所有的服务号还是基于一个诉求,这不是我们想看到的。”
那么为什么用户非要费劲下载安装一个APP,而不用微信服务号里能与APP提供同样功能的服务号呢?其原因主要有以下5点(如下图所示)。
服务号缺点
1、体验差
服务号的体验性差,包括三方面内容:一是,页面的流畅性比原生APP差不少;二是,服务号的所有内容都寄宿在微信原有的界面之内,比如,上边导航条,用起来很不方便;三是,对网络的依赖性大,在没有网络的情况下不能使用,相对于前面两点,这一点是用户可以忍受的。
2、层级多
服务号的层级多,APP打开之后便是服务目录,而服务号至少要多进一层。
3、接口少
服务号由于接口少,因为它对有些高频需求无法满足。
4、内容参差不齐
服务号现在注册的用户有很多,但其内容形形色色,质量良莠不齐。
5、过度营销
服务号的本质现在已经与微信的初衷偏离,它里面的营销号众多。
服务号正是由于有以上缺点,所以它才只能被用在低频使用场景中。毕竟用户所用的这些低频服务基本上是每个月仅使用一两次,服务号即使体验差、层级多、接口少、内容参差不齐,甚至过度营销,这些用户还是可以忍受的。
但对于像文档编辑这种高频使用场景的服务,用户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频率较高,可能每天需要使用很多次。像这类的服务,用户对其体验、速度、稳定性的要求会很高,而服务号由于自身的缺陷,根本满足不了用户的这些需求,所以,对于高频服务,用户依然倾向于下载APP。而微信又想抓住这些高频使用场景,于是,微信便推出小程序来弥补服务号无法解决的高频使用问题。
精彩推荐